党员干部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推荐3篇)

开业致词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6-11 16:15:01 热度:°C

党员干部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推荐3篇)

党员干部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 篇1

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平市委、副市长廖俊波虽因车祸不幸离去,但他在面对各种“诱惑”“横眉冷对”的政治觉悟和党性原则,在对待百姓“甘为孺子牛”、“扑下身子,没有架子”的服务态度,在对待工作“拼、严、快、实”的奋斗精神将被百姓永远铭记和传扬。

廖俊波为什么会如此深受百姓欢迎和爱戴?据采访手稿报道,“政和县铁山镇东涧村村主任胡说,“我们村过去多年是空壳村,零村财,900多人的村子,300多人出去打工了。”“村里没钱,你怎么当村主任,怎么做事啊?”廖俊波说,“这么多撂荒的土地要用起来。种花收入多也没污染,你们想干的话,我全力支持!”土地流转起来,村民有了新奔头。20xx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村财也入账10万多元......”,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廖俊波用一名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话的真实价值和深刻意义。只要把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俯下身子,把百姓所需作为自己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急百姓之所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亲临亲为,就没有过不了的河,解决不好的“难题”。

在困难面前是否敢于“面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考验一名党员干部党性是否坚定,能力是否过硬的“试金石”。

据采访手稿报道,“武夷新区用“再造一个新城”的决心做招商、上项目。拆迁,地方干部眼中的“天下第一难题”,必然绕不开、躲不过。廖俊波恨不得蹬上靴子自己上阵,一怕贻误发展良机,二怕群众利益受损......”,这是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是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形象的“再现”,是人民好干部的“典范”和“缩影”。正是由于在改革创新和扶贫攻坚的道路上有无数像廖俊波一样“敢于担当”的优秀党员干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突破性的进步。就拿20xx年四川的脱贫攻坚来说,据资料统计显示,四川省在去年扶贫攻坚中,就有27名优秀党员干部在扶贫攻坚中殉职,有50多名在扶贫攻坚中受伤......

懂得珍惜和感恩的民族才是优秀而充满希望的民族。人民的好干部“廖俊波们”用鲜血乃至生命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筑起了一座座通向富足和幸福的“阳光大道”,应懂得“珍惜”,要心存“感恩”。作为党员干部应继承其“优良精神品质”,踏着“他们”没有走完的“足迹”继续前进,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积极主动作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事业奋斗不息!

党员干部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 篇3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沈因洛,这位96岁老共产党员、老八路、正省级老领导的生命轨迹、人生追求,在广大读者中引发强烈震撼。如何保持信仰之真纯、为民之赤诚、干事之笃实、律己之严格,做一个合格的、纯粹的共产党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荆楚党员干部认为,沈因洛同志为大家树立了一道标杆。

沈因洛是一名老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后来在武钢,为工人解难帮困,始终平易近人。离休后还关心老区、国家、省的建设,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廉洁、简朴,家风也好,是湖北省第一位捐献遗体的省级老干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很受教育、感动,老领导的风采值得学习、怀念。接下来,每一位干部都应积极投身于“两学一做”活动,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发挥老共产党员的余热,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沈因洛先进事迹,是对沈因洛老领导的一个公正评价,坚决拥护。沈老年龄大、革命心强,印象中清正廉洁,威望很高。退居二线后,仍然关注湖北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将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深入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孝敬老人,支持晚辈工作,为社会、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给组织和家庭添负担;尊敬领导、服从管理,积极参加活动,弘扬正能量,抵制不正之风,保持晚节。

沈因洛作为省政协主席到宜都调研时讲到:“推进党的事业,要依靠和团结广大群众,要敢于、善于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听取意见建议。”沈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初看他的事迹,显得很普通,其实却不容易,很了不起。特别是在武钢任职、恰逢困难时期,他仍能够身先士卒,团结、关心群众,为共产党员树立了一杆旗,彰显了党性的光辉,反衬了那些贪腐行为的渺小。摸实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沈因洛反对形式主义,强调求真务实。他的最后一任秘书陈明说,沈老最反感那些说官话、不见实际行动的干部。

党员干部,要学习他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坚决支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上不放松,不退休;学习他要忠于党的事业,不论岗位在哪儿,都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他要联系群众、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始终将群众放在第一位;学习他严格要求自己及其家人,廉洁奉公,死后还捐献遗体贡献国家医学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