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人民群众所需所盼与党组织服务方法陈旧的矛盾。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解决群众所想、所需、所盼,是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首要任务。但现在看,一些基层党组织与这个要求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三不”:一是领导方式不适应。仍然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作抓法,以行政命令为主,偏重于行使管理职能,不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式开展工作。在机关,存在着较重的衙门风气和“官本位”思想,开展工作就会“瘸子打围座山喊”。在农村,存在“一刀切”、强迫命令、包办代替的问题。2003年,我到一个县调查,了解到有一名村干部号召农民种经济作物,有2户不同意,这名村干部竟动手打人,结果造成群众集体上访,在当地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二是职能作用不明确。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缺少统一的职能定位,具体应该干什么、发挥哪些作用,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党组织形同虚设。农村税费改革后,各地虽然探索出一些乡村党组织的具体职能,但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调查中,常听乡村干部抱怨:“现在的工作没抓手、没法干”、“支部没啥作用了”等。机关党组织没有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组织党员干部发挥服务职能和作用,党组织活动仍然停留在常规的“三会一课”、发展党员、收缴党费上。三是民主渠道不畅通。一些党组织在党内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党员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比如,有很多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还仅仅局限在党内的讨论上,没有通过公开的办法让群众参与,征求群众意见;再比如,有些基层党组织在选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时,还局限在党员这个层面上,选出的一些干部党员认可,群众不认可。
第四,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与党员教育管理滞后的矛盾。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带来了包括党员在内的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党员教育难、管理难成为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党员,责任却在基层党组织。主要是“三个不到位”:一是跟踪管理不到位。党员长期外出不汇报,党组织对党员流向不掌握,听之任之。这次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对机关党员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调查,基本摸清了党员的底数。但还有152名党员联系不上,没有参加这次教育活动。实际上联系不上的党员可能远远不止这个数,而且第二批、第三批的流动党员数量将更多,问题还会大大增加。二是经常性的教育不到位。一些党组织开展活动不经常,有的即使搞了一些,也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党员培训内容单一,方式不活,有的培训走形式、摆过场。据对某县57个党支部的调查,能正常开展“三会一课”活动的仅24个,占42.1%;断断续续开展活动的13个,占22.8%;极少或不开展活动的20个,占35.1%。有一个村支部已有两年多不召开党员大会,也没上过一次党课。三是监督约束不到位。民主评议党员流于形式,处置不合格党员失之于软。如对某县39个党支部1262名党员调查,其中半年以上不交党费、不过组织生活的76人,基本不起作用的有101人。所在的党组织对于这些不合格党员不教育、不处理,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工作和威信。
共9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