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计划(必备3篇)
七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计划 篇1
一、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初一年级六个班,每个班有学生七十多名,除每个班有1-2名特殊病生,不能从事体育运动锻炼外,其余学生都健康,都能从事体育运动锻炼。
2、技能情况:七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喜欢跑、跳、投、和球类游戏等体育活动。但是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合理性,规律性还有待于逐渐提高。
二、教材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体育阶段,培养的目标。中学体育教材,以及我校体育器材,场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学习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保健知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初一体育教师工作计划:锻炼)想品德的教育。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安全常识。培养学生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学习田径、体操、技巧、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巧进一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顽强,拼搏、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四、主要工作:
1、认真备课,上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2、开展好班级的体育活动,班与班进行,短区接力赛、立定跳远、跳绳、仰卧起坐等体育项目的比赛。
3、写课后反思,心得,总结等理论。
五、具体安排:
1、抓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及基本技术的提高。(立定跳远、肺活量、男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中长跑、短跑等)。
2、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练习,建立互帮,互学,相互鼓励地共同进步的团体。
3、对学困生,要有耐心,爱心和关心,交流和谈心。鼓励,大家都来关心的方式。激励他学习。充分激发他向上的欲望。
4、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提出新目标,新要求。
六、教学措施:
1、逐步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学习兴趣。养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2、要用体育特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美感。遵守纪律,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优良作风。
3、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向上。
七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计划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2.了解有理数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3.会估计一个无理数的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数的概念、有理数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也适用
难点: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什么叫有理数?什么叫无理数?
2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实数的概念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所以的实数组成的集合叫作实数集。
2、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可不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
(1)怎样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方法:把半径等于的圆放到数轴上,圆上一点A与原点重合,圆沿着数轴滚动一周,点A的终点表示 (做一个教具演示)
(2)怎样表示无理数?
方法:从第5页的探究问题可以知道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因此,以0为圆心,以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半径作弧与数轴的交点就是(教师示范)
总结:其实每一个实数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因此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唯一的一个实数。这两层意思合起来就是: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观察数轴:正实数在数轴上什么位置?负实数呢?正、负实数与零点大小有什么关系?
正实数在原点的右边,负实数在原点的左边,正实数大于零,负实数小于零。
2、实数怎样分类?
(1)有理数怎样分类?
按正、负性分: 按整、分性分:
(2)实数怎样分类呢?模仿有理数的分类请你给实数分类。
3、有理数范围内的一些数学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定律是否适合无理数呢?请你回顾:
(1)几个常用概念
什么叫相反数?
只有符合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这个概念适合实数,如:是一对互为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_____,实数(a+b)的相反数是_____,实数(a-b)的相反数是_______.
②什么叫绝对值?
数轴上一个数表示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叫这个数的绝对值。这个概念也适合实数。如:
考考你:
A、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等于______, B、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等于________
C、零的绝对值等于________, D、什么数的绝对值等于本身?
E、什么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F、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实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③什么叫互为倒数?
如果两个数的积等于1,这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叫另一个的倒数。
这两个数也可以是实数,如:,的倒数是
(2)有理数范围内学过有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语言叙述,用式子表达。
①加法交换律:a+b=_______,②加法结合律:(a+b)+c=______③ 乘法交换律:ab=___
④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____________,
这些字母a、b、c可以代表实数。
(3)有理数范围内学过下列运算法则,你还记得吗?
① a+0=_____,②a+(-a)=_____,③=_____,④a-b=_____,⑤ab=____
这些法则也适合实数,即字母a、b可以代表实数
(4)在有理数范围内,如果两个数都不等于0,这两个数的乘积会等于0吗?
在实数范围内也有这条性质,即如果,则ab
(5)在有理数范围内怎样比较大小?
①如果a-b>0,则a>b,如果a-b<0,则a
②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小的反而大,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在实数范围内也可以这样比较大小。
(6)以前学过的数、式、方程(组)、不等式(组)的性质、解法、对于实数也同样适用。
(7)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质对于实数也同样适用。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5,3.7,
填入相应的集合里。
有理数集合_______________,无理数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实数集合_______________,负实数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反数 倒数 绝对值 例2 填表
例3 实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的结果是( )
A、2a+b B、b C、2a-b D、b
例4不用计算器估计的大小
例5 不用计算器,估计的大小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P 15 1.2
五.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这节课内容比较杂,你认为重点要掌握什么?
1.实数的概念
2.有理数范围内的概念和运输法则运算定律都适合实数。
七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计划 篇3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基本情况和运河地图的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 ,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 ,统一南北 和度量衡制度;加强 ,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 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
5.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 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 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
A.儒家经书 B.学识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8.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
一、1.隋朝 隋文帝 2.589 3.户籍 币制 中央集权 4.南北交通 605 5.洛阳 6.考试 进士 7.618
二、1.(1)南北经济发展,北方民族大融合。(2)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3)陈后主荒淫无道。(4)人民渴望统一。
2.不对。大运河的开通虽然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是它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1.C 2.C 3.C 4.B 5.B 6.B
7.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8.(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2)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